为什么走上审判席前,
心中就涌起无比的神圣、无限的庄严!
为什么拿起法槌,
手里就觉得沉甸甸……
抛却了欲望,
抛却了人情、金钱的羁绊;
牺牲了小家庭的温馨,
为无数家庭送去公正和平安。
耐心细致调解,依法公正明断,
孜孜解读纷繁复杂的案卷,
细心查阅浩如烟海的条款。
他,用忠诚与无私托正了天平的两端;
他,用公平与正义诠释着法律的内涵。
襟上国徽闪亮,心中明镜高悬;
横眉无私铁面,俯首司法如山。
他坚持案情有大小,
但法律的公平正义无大小。
他,用平凡的努力,
为百姓擎起公正的青天。
“讲责任心,追求公平正义,为群众着想”是抚松县法院民一庭审判员蔺巍多年追求的司法理念。在8年的审判工作中,他先后承办案件1000余件,审限内结案率100%,无一投诉,无一信访,多次被评为“抚松县人民法院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全市法院调解先进个人”,并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被白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嘉奖一次,2015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
把责任放在心中
2007年7月份,蔺巍做为吉林省人民法院第一批选调大学生被选调到抚松县法院工作。参加工作的第一天,院领导问蔺巍想到哪个部门工作时,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到松江河法庭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那时候全庭每年承办案件500余件,但全庭仅有9名干警,条件也是很艰苦的。那时候一把大锥子、一个大尺子和一张厚玻璃成了蔺巍的好伙伴,陪着他把卷宗装订成册。那时,蔺巍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民事纠纷,亲身体会到派出法庭法官们的那份坚守。派出法庭的工作是繁杂的,有时早晨5时出发去农户家送达法律文书,8时30分回到单位开庭记录,晚上有时还要强制执行,这样一整天的工作是常有的事,而蔺巍却乐此不疲。即使这样,庭里再忙法官们仍然会为蔺巍学习创造一些便利条件,使他于2008年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2010年1月,蔺巍被调到县法院民一庭工作并正式成为了一名法官,在庭内法官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案件审理的一些基本业务。2011年8月1日的早晨,蔺巍的儿子出生,刚刚出产房没多久,庭长的电话打了进来,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后,告知前不久发生在抚松县轰动一时的“万良小客事故案”在立案后,卷宗刚刚转到庭里,承办人是蔺巍,开庭日期为8月3日上午9时。他知道,该起事故属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万良客车被一辆大型货车追尾相撞,已经造成客车驾驶人及乘客共计21人死亡,其余24位乘客受伤。庭长着急的语气蔺巍能听的出,案件的重要性他也明白。这时候,他知道单位需要他,自己的休假也必须提前结束了。他一边望着刚刚出生的儿子,一边在电话中答应庭长,明天到单位看卷。后来,该案经过一天的审理,最终在抚松县法院一审案结。
作为一名法官,蔺巍深知“法官”就意味着付出,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即使再小也比个人的事情要大,因为对当事人来说,他们一辈子可能就打这一次官司,能不能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好这些纠纷,也许就是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家庭幸福、安居乐业的大事。所以,不管法庭外面的世界多么热闹,仿佛都与自己无关,不管家里事情多忙,都可以等一等、放一放。就是这种状态,让蔺巍能够心无旁骛,摈除了私心杂念,专心做好审判工作。有时候,望着窗外季节的变化,蔺巍感觉自己又像是回到了生龙活虎的学生时代。
把公平举过头顶
法官的工作是一份累脑、劳心的工作,在审判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蔺巍往往一头扎进繁忙的工作中,脑子里除了案件几乎装不下别的事情,蔺巍常有这样的状态:吃饭想着案件,走路想着案件,有时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案件的突破口,赶紧爬起来用笔记下……不仅今天的事情今天要完成,明天的事情也要拿到今天来做。他常想,为什么法官职业会如此紧张?就是因为法官心存对法律和百姓的敬畏,因为办好一百个案子不难,难在不错一个案件!心存对法律和百姓的敬畏,让每一个法官对每一个案件需要绞尽脑汁,细之再细。每一个个案的公正审判都是一张法治名片,也是一张法治的宣传单。老百姓正是通过这一张张名片、一张张宣传单,看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对法治的信仰。而公正审判不仅需要聪明和能力,更需要对法律的敬畏心,对百姓的敬畏心。作为法官,要敬畏法律,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神圣,更是因为法律的深邃,蔺巍希望自己在司法事业上能够成为一个对百姓有用的人;希望办过的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能把他当成人生旅途中对他们有帮助的朋友。
2013年刚入冬,一位老人走进了蔺巍的办公室,哆嗦的手里拿着法院的传票,满脸委屈地向他哭述:“这是法院的传票,这起诉状写我欠原告6万多,我没有借过原告钱,接到法院的传票我都吃不下饭了,这才来找你的,如果让我拿钱,我实在是活不了了”。经过一番询问蔺巍得知,这位老师傅姓李,在抚松县司法局楼下打更,现在独身一人,生活十分困难。该借据为填空式,上面五处签字捺印均是李师傅本人所为,但李师傅解释到:“我既不认识原告也没有向原告借过钱,我不做生意不买房不需要借钱,原告也不可能借钱给我这么一个穷人。当时一个朋友借钱找我担保,我不想给担保但是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去,后来便去了一户人家,当时那人要我的银行卡做担保并要求我在一张空白纸上签几个字,我想我银行卡里没有钱,便给了那个往外借钱的人,随后那个人拿着我的银行卡到银行看卡面没钱便又给了我,我就离开了那户人家,我想担保这事肯定是不行了,可谁想我成了借款人了。”说着老人就哭了起来,蔺巍安慰了他几句让他先回去。原告手握借据,该案判决原告胜诉不成问题,但如此简单地处理案件,蔺巍心里很难踏实,该案需要慎之又慎。
他多方走访,了解到被告人李某生活虽然极为困难,但其为人忠厚老实,绝非赖账之人。该案如何才能还原真相呢?通过细致的庭审,蔺巍认定原告主张“借款”的原因、经过、借据的形成、“借款”发生后原告未按照借据写明的内容要求被告李某履行担保义务的情况均与一般生活经验相悖,且在原告又没有举证证明其已经向被告李某支付借款的情况下,无法证实原、被告之间的借款合同已经实际生效,因此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一审宣判后,原告及其家属多次到蔺巍办公室找他理论,但蔺巍始终围绕原告是否交付借款而发问,原告及其家属的几次回答难以自圆其说而且矛盾重重。此案最终经过市中级法院二审审结维持了抚松县法院一审判决。现在蔺巍几乎每天早晨上班都能看见李师傅,也许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富裕,但却很平静,他说这样的生活他很满足。
把群众记在心里
为群众着想是法官办案的基本宗旨,与群众换位思考是案结的必要要件。坚持群众路线,对蔺巍来说就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会用群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工作,在工作的同时向群众学习。有的人觉得案件现场那么远,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找麻烦辛苦跑到那里去取证、去开庭呢?他总想,当事人如果是他,他也一定会很着急,远点又怕什么?再说,有些案件是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有些案件不到现场,就没有直观的感受,就审不清案件。法官自己都把握不准案件情况,怎么能查清案情,依法裁判呢?当事人又怎么能信服呢?只有融入到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就知道案件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处理才好。有的案件当事人诉讼能力差、举证能力弱,如果案件的审理完全依靠当事人的举证而坐堂审案的话,最终的处理结果会有失偏颇。有些案件,当事人收到传票而没有到庭应诉,原本可以一判了之,至少在程序上不会违法,但这些当事人不出庭可能是遗忘了或者是对法院的审判存在抵触情绪,蔺巍和他们多些沟通和理解,当事人之间就少了许多的矛盾冲突。如果再不与他们沟通的话,不仅造成错判,矛盾纠纷也可能激化,同时也会加深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从而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8年来,蔺巍的足迹遍布了抚松的大街小巷。为了了解案情的真相,他来到一个个小区家中走访;为了清晰土地权属,爬上了一个个的山头丈量;为了送达法律文书,经常在各乡镇小旅店小饭馆内静候当事人;为了即时保全财务,冒雨骑着摩托车跑过银行;为了当事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参加司法鉴定以便他们能及时返回家中,他比鉴定人员去的还早;有时在巡回审判的过程中,因突降暴雨,他有过被淋成落汤鸡的狼狈,也有过被野狗围攻、孤独无助的惶恐;为了回答当事人对案件的疑虑,常常在道边和他们一聊半天甚至对他们发来的短信一一回复……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也很宝贵,更深知干好法官工作,离不开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认真了、付出了、倾听了,才能换来群众的理解。社会上很多人对法官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从事审判工作的这些年,他用真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改变了很多当事人对法官的误解。
民事审判工作的实践告诉蔺巍,司法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学理论,广博的社会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知识的获取,就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他利用到部队、学校等单位讲法制课的机会,了解火灾责任的认定和依据,校园安全的防范和保险理赔程序;利用到交警部门进行五位一体巡回法庭的机会,了解机动车肇事后认定逃逸的具体情形;利用到司法鉴定中心委托鉴定的机会,请教司法鉴定程序中对检材及比对样本采集的要求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利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机会,了解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的具体步骤和实际用工情况;有时偶遇修路、架线的工人,询问乡村公路法定的宽度和公路上架设网线的法定高度等等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现实生活包罗万象,民事案件也纷繁复杂,群众从事着各行各业,只有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才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从而最大程度的查清案件事实,更加准确地裁判案件。
我以我心荐天平,今年31岁的蔺巍就是这样一位用法的天平称量灵魂的人民法官。
(白山市政法委 供稿)